孔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5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8位(2007年數據)。
歷史上部分姓孔的名人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全國各地也有是孔廟祭祀孔子。
孔慎,戰國時期魏國宰相。
孔鮒,字甲。(約前264—前208)秦末儒生。孔子后裔,居于魏國。本名鮒甲,字子魚,亦字甲。晚年投奔陳勝,陳勝在陳郡(今河南淮陽)稱王后,陳人或稱子鮒,或稱孔甲。
孔僅,西漢大臣,財政家。南陽人,為大鹽鐵商。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任大農令,領鹽鐵事,主管鹽鐵專賣。后任大司農。孔僅因為精通鹽鐵生產技術,又對朝庭有所捐贈,因而被漢武帝委以重任——掌握了當時國家經濟命脈的掌管鹽鐵事務的“大農丞”。
孔光,字子夏,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十四代孫,中國西漢大臣。以明經學,不到20歲被舉為議郞。他為官嚴守秘密,堅持原則。曾任御史大夫、廷尉,于法律頗為擅長。一度罷相,后又復職。公元5年(元始五年),孔光病故。
孔安國,約公元前一五六年至前七四年間在世,字子國,孔子十一代孫。(經典序錄作十二世孫。此據史記)約自漢景帝元年,至昭帝末年間在世,受《詩》于申公,受《尚書》于伏生。武帝時,官諫大夫,臨淮太守。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府舊宅,于壁中得《古文尚書》、《禮記》、《論語》及《孝經》,皆科斗文字,當時人都不識,安國以今文讀之,又奉詔作書傳,定為五十八篇,謂之《古文尚書》,又著《古文孝經傳》、《論語訓解》。
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俊秀。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建安元年(196),征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為曹操所殺。能詩善文。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
孔緯,字化文。曲阜(今屬山東)人。生年不詳,卒于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孔子第四十世孫。唐兩朝宰相。
北宋澤州藝人孔三傳,是古代韻律宮調的發明者,堪稱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師。在其早年的藝術生涯和成名后一直活躍在大陽鎮。他在實踐中將唐、宋以來的大曲、詞調、繞令以及當時北方民間流行的樂曲和上黨曲調搜集起來,按其聲律高低,歸納成不同的宮調,演唱起來變化無窮,豐富多彩。其創造的宮調對當時的大曲演唱形式是一個突破性發展,不僅在當時北方的學藝界有很高的聲譽,而縣在京都汴梁及宮廷演出也極負盛名,他對元代雜劇的興起和中國曲藝及戲劇的繁榮,都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東聊城人。他18歲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gcd。1969年復員后,他先當工人,后被提拔為國家干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
姓孔的女明星:
孔琳、孔孝珍、孔千千、孔賢珠、孔維、孔勁蕾等等。
姓孔的男明星:
孔令輝、孔炯真、孔令晨、孔令西、孔祥東、孔笙、孔侑、孔良、孔慶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