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排第82位,中國大陸第38大姓(2006年統計)。
歷史上部分姓于的名人
于定國(?-前40)西漢丞相。字曼倩。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南)人。少時隨父學法。為獄吏、郡決曹。宣帝時,任廷尉。為人謙恭,能決疑平法,被時人所稱贊。后為丞相,封西平侯。
于吉,東漢末期的道士,漢族,瑯琊(今山東膠南)人,被普遍認為是道教經典《太平經》的作者,《三國志》記載為孫策所殺。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本為鮑信部將,后屬曹操,曾于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贊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中,于禁在敗給關羽后投降,致使晚節不保。關羽敗亡后,于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遣還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于謹(493—568、5、5),字思敬,小名巨彌,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將領、戰略家。出身官吏世家,六世祖于栗磾為北魏名臣;曾祖于婆為北魏懷荒鎮將;祖父于安定為平涼郡守、高平郡將;父親于提為隴西郡守,荏平縣伯。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時,因于謹的原因被追贈為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太保、建平郡公。
于志寧,于謹的曾孫,于宣道之子,過繼叔父于宣敏。大業末年,于志寧任冠氏縣長,因為山東民變群起,于志寧辭官回鄉。617年,李淵起兵入關中,任其為銀青光祿大夫。629年,任中書侍郎,后加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封黎陽縣公。640年,兼太子詹事。643年,李承乾被廢,東宮屬官都被問罪,只有于志寧受到表彰。李治被立為皇太子,于志寧再任太子左庶子。太宗去世,李治繼位,于志寧任侍中。650年,加光祿大夫之位,進封燕國公。652年,兼太子少師。656年,轉太子太傅。659年,任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665年,于志寧薨,贈幽州都督,謚號為定。
于頔唐朝大臣。浜庢嘗字允元,行二十九,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始以門蔭補千牛,調授華陰尉。建中四年以攝監察御史充入蕃使判官。遷司門員外郎兼侍御史,充入蕃計會使。歷長安令、駕部郎中。貞元七年出為湖州刺史,有政聲,與詩僧皎然等唱酬。
于琮,于敖子,河南人也。落拓有大志,雖以門資為吏,久不見用。大中朝,駙馬都尉鄭顥以琮世故,獨以器度奇之。會有詔于士族中選人才尚公主,衣冠多避之。顥謂琮曰:“子人才甚佳,但不護細行,為世譽所抑,久而不調,能應此命乎?”琮然之。會李藩知貢舉,顥托之登第;其年遂升諫列,尚廣德公主,拜駙馬都尉。累踐臺閣,揚歷藩府。乾符中同平章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于成龍,字北溟,別號子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生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為清代名臣。
于敏中(1714年—1779年),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在乾隆朝為漢臣首揆執政最久者。乾隆三十八年,詔議開館校書,初劉統勛反對,于敏中主力開館。四庫全書館開,于敏中為正總裁。于敏中擅長翰墨,書風近董其昌,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書法家。卒謚文襄。有《臨清紀略》。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漢族,陜西三原人,祖籍涇陽,是我國近代、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
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學家。字思泊,號雙劍誃主人、澤螺居士、夙興叟,漢族,遼寧省海城縣人。
姓于的男明星:
于正、于榮光、于海、于和偉、于謙、于小彤、于小偉、于波、于洋、于是之、于仁泰等等。
姓于的女明星:
于丹、于藍、于小慧、于娜、于莉、于芷蔚、于莎莎、于芷晴、于明加、于素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