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30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82位。常被誤寫為“候”。
歷史上部分姓侯的名人
侯嬴(?—前257年),戰國時魏國人。家貧。年老時始為大梁(今河南開封)監門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訪,親自執轡御車,迎為上客。前257年,秦急攻趙,圍邯鄲(今河北邯鄲),趙請救于魏。魏王命將軍晉鄙領兵十萬救趙,中途停兵不進。他獻計竊得兵符,奪權代將,救趙卻秦。因自感對魏君不忠,自剄而死。
侯霸(?——37年)字君房,東漢初大臣,河南密縣人也。侯霸在漢成帝劉驁時出任‘太子舍人’。王莽時,初為南陽郡隨縣縣宰。后來剿匪有功,被王莽提升為“執法刺奸”,后又升任淮平郡太守。漢光武為尚書令,后為大司徒,深得光武帝的信賴器重,對東漢初的政權建設多有建樹。建武十三年,侯霸因病去世。
侯安都(520~563、7、6),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字成師,出生于原曲江桂頭,現屬乳源縣管轄。封桂陽郡公,除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工隸書,能鼓琴,涉獵書傳,為五言詩,兼善騎射。卒年四十四《南史本傳》。
陳國公侯君集(?—643年4月29日),漢族,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唐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固,唐朝閩縣人,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登進士第,在進士及第后官至廊坊靈武節度使同平章事。繼裴識出任朔方節度使的應為侯固,時間約在咸通中。據裴識出鎮朔方的時間,可知郁氏之說可從。由于資料的局限,侯固出鎮朔方期間,朔方節度與涼州節度的關系不明。繼侯固出鎮朔方者為盧潘。
侯叔獻(公元1023~1076年)字景仁;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新豐鄉侯坊人。著名宋朝大臣、水利專家。侯叔獻從小胸懷大志,刻苦讀書,宋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中進士。始任雍丘縣尉,改桐廬縣令。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奸吏、豪強斂縮。后調制置三司條例司任秘書丞,參與議法。
侯顯是明代的一位杰出航海家,是鄭和船隊指揮部中領導人員,侯顯的地位排名第三,僅次于鄭和、王景弘。侯顯為創造鄭和下西洋這一航海奇跡作出了杰出貢獻。
侯恂,(1589~1659)明戶部尚書。字大真,號若谷。河南商丘市睢陽區人。明萬歷丙辰年(1616)進士,授山西道御史。東林黨人。天啟年間因與閹黨魏忠賢斗爭,父子三人曾遭罷官。崇禎元年(1628)再次啟用任河南道御史。次年任太仆少卿。崇禎三年(1630)任兵部右侍郎督治昌平。崇禎六年(1633)任戶部尚書。崇禎九年(1636)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破開封后,以按兵不救之罪遭陷害入獄。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謝絕任官,歸家隱居。任上為官清廉,不附會權奸,屢遭陷害,兩次入獄,仕途坎坷。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少年即有才名,參加復社,與東南名士交游。侯方域擅長散文,以寫作古文雄視當世,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合稱“明末四公子”,與魏禧、汪琬合稱”清初三大家“。著作有《壯悔堂文集》10卷,《四憶堂詩集》6卷。清初作家孔尚任撰《桃花扇》傳奇劇本即是寫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歷史劇。
侯芝,清代(1768?-1830)女詩人,彈詞小說家。字香葉,號香葉閣主人,修月閣主人,江蘇上元(今南京)人,i進士侯學詩之女,文學家梅曾亮之母。幼承家學,通經史,性好吟詠,有往來贈酬者,詩多佚。尤善彈詞改寫。常患病。自嘉慶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起,專改彈詞。道光元年,(公元一八二一年)又改成四種。
侯德榜,中國化學家,“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有三大貢獻。第一,揭開了蘇爾維法的秘密。第二,創立了中國人自己的制堿工藝——侯氏制堿法。第三,他為發展小化肥工業所做的貢獻。1921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后,懷著工業救國的遠大抱負,毅然放棄自己熱愛的制革專業,回到祖國。
姓侯的男明星:
侯友勝、侯長榮、侯耀文、侯德健、侯寶林、侯鈞升、侯獻岳、侯勇、侯季然、侯孝賢等等。
姓侯的女明星:
侯煥玲、侯文婷、侯夢莎、侯湘婷、侯角、侯佩岑、侯繼林、侯莎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