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是中國、朝鮮和韓國的姓氏之一。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大姓;《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中國大陸人口中排名第54(2007年統計資料)。
歷史上部分姓崔的名人
崔骃(?-公元92年),字亭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自幼聰明過人,13歲便精通《詩》、《易》、《春秋》。又博學多才,盡通訓詁百家之言。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齊名。章帝時,他寫了《四巡頌》,頌揚漢朝之德,文辭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視。竇太后當政時,曾經在竇憲府內任主簿。竇憲橫暴驕恣,他屢次諷諫勸阻。竇憲不能容忍,便讓他出任長岑長,他棄而不任,返歸家園。代表作品:《四巡頌》、《安封侯詩》、《三言詩》等。
崔瑗是漢代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后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圣”。對于崔瑗的草書,后世評價很高。“草圣”張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即書體十分濃密,結字精致美妙。
崔寔(約103年~約170)東漢后期政論家。字子真,又名臺,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郎、五原太守等職,并曾參與撰述本朝史書《東觀漢記》。
崔宏(?~418年),字玄伯,晉十六國時期,清河人。出身關東名門士族。少號冀州神童。初仕前秦苻堅,堅亡,為翟釗及晉叛將張愿所留。繼仕后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書左丞、高陽內史。北魏道武帝訪得之,任黃門侍郎,與張袞執掌機要,草創典章。398、議改國號為魏,為道武帝采納。遷吏部尚書,總裁律令、朝儀、官制。通制36曹,權傾一時。明元帝即位,奉詔與穆觀查處不法官吏,又與長孫嵩疏決刑獄。神瑞初年(414—),建議明元帝起用壽光侯建,討平并州羯胡。拜為天部大人,封白馬公。
崔靈恩,南北朝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省清河縣)人。少篤學,從師遍通《五經》,尤精《三禮》、《三傳》。先在北仕為太常博士,天監十三年歸國。高祖以其儒術,擢拜員外散騎侍郎,累遷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靈恩聚徒講授,聽者常數百人。性拙樸無風采,及解經析理,甚有精致,京師舊儒咸稱重之,助教孔僉尤好其學。靈恩先習《左傳》服解,不為江東所行;及改說杜義,每文句常申服以難杜,遂著《左氏條義》以明之。
崔鴻(478—525年),字彥鸞,清河(今山東臨清市東)人、祖上曾徙居青州之時水(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一帶)、東清河鄃(今山東夏津縣)和南平原貝丘(今山東平原縣恩城)。北魏著名史學家。崔鴻出身于書香世家。鴻“少好讀書,博綜經史”(《北史》本傳,下引同)仕魏,歷官尚書兵部郎中,司徒長史,孝明帝時詔以本官緝修國史。孝昌初年(525年),拜給事黃門侍郎,尋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卒贈鎮東將軍,度支尚書、青州刺史。
崔融,男,字安成。唐代齊州全節(今章丘)人。初應八科制舉,皆及第,累補宮門丞、崇文館學士。中宗李顯為太子時,崔融為侍讀,兼侍屬文,東宮表疏多出其手。
崔護,唐代詩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終嶺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崔白(約1004—1088年),中國北宋畫家。字子西。活躍于宋神宗前后。濠州(今安徽鳳陽)人。這位畫家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只是個民間畫工,生活顛沛流離,后來有很多人都為他的不得賞識打抱不平。像米芾在他的《畫史》中說,在嘉年間(1056—1063年),公卿貴族們的收藏競相一味求古,多是閻立本、韓氵晃一類畫家的贗品,而對于像崔白這么優秀的當代畫家的畫作,他們卻熟視無睹。
崔子忠,1644年逝世,明畫家,初名丹,字開予:改名子忠,字道母,號北海,青蚓(一作青引),生員,曾游董其昌之門,李自成克北京后,絕食死。
崔述,字武承,號東壁,直隸大名府魏縣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舉人。歷任上杭羅源知縣等。清朝著名的辨偽學者。著作由門人陳履和匯刻為《東壁遺書》,內以《考信錄》三十二卷最令學者注目。他發憤自勵,專心撰寫《考信錄》。嘉慶十九年(1814年),該書完稿。翌年,崔述不顧年老多疾,自己修訂了全集88卷總目。9月22日,又將自己的書裝為九函,并留下遺囑。二十一年二月,崔述去世,享年77歲。
姓崔的男明星:
崔元英、崔必立、崔民龍、崔永元、崔始源、崔勝賢、崔嵬、崔健、崔振赫等等。
姓崔的女明星:
崔貞允、崔宋賢、崔恩瑞、崔子格、崔智友、崔雪莉、崔雅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