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寶寶也是和現在的寶寶一樣,雖然孩子比現在的孩子多,但是他們也是對孩子是重視的,每家都給自己的孩子起一個小名。小名取得時候也是有著他自己的含義,好的小名也是可以帶來好的運勢的,接下來就讓小編來告訴大家古代寶寶的乳名都是怎么起的。
古人喜歡起那些小名
據游國恩先生考證,起小名之俗“興于兩漢,盛于六朝”。古代文獻中關于古人小名的記載是不鮮見的。明確見于史料記載的取乳名史,從秦漢時開始。如:晉獻公小名蠆,蠆是蝎子的意思;鄭莊公出生時難產,所以取小名為“寤生”;還有些乳名,記載著小兒襁褓中的經歷,如東晉末年的大詩人謝靈運出生旬日,便被送到杜冶家哺養,至15歲方歸本籍,故乳名“客兒”。
古代為寶寶起小名都以俚俗丑賤為原則,上起貴胄王孫,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如此,這與從正面體現社會秩序和生活理想的典雅好聽的人名迥然不同,由此構成中國姓名文化中乳名類的一個共同特色。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長輩對小兒鐘愛憐惜之至,惟恐不能順利健康地成長,遂有意標示卑賤,用逆反方式掩飾親昵的感情。
古代為寶寶起小名的方法
1、以排行為名:如南朝齊武陵王蕭曄,是齊高帝蕭道成的第五個兒子,乳名叫“阿五”;梁元帝蕭繹排行第七,乳名叫“七符”。
2、在特定的字前加一個通行字而成小名。最常見的是“阿”字,如上文所說的曹操、劉禪,等等。
3、在特定的字后加一個通行字成小名,以連帶“奴”與“兒”字的乳名為多。
4、疊字成乳名,如小小、盼盼、奴奴、鶯鶯等。
5、人用畜名。如孔丘的兒子小名為“鯉”,司馬相如小名“犬子”,顧愷之小名“虎頭”,陶淵明小名“溪狗”,王安石小名“獾郎”,宋孝宗小名“小羊”等等。
古代男寶寶起乳名的依據是什么
起小名的依據是埋衣胞的形式和降生后的處理方法,以及家長的心愿。意在乞求孩子成活。俗叫“抓得住”。孩子長大后小名就棄之不用了。起小名共同的特點是俗、丑、怪。也有的小名將來就作大名用,這種起名方法叫“連根島”。
有的孩子是嬌苗,降生后要偷姓劉(諧音留)、陳(諧音成)、石(諧音實)等人家的煨罐裝、埋衣胞,認為這些姓是“吉姓”。新生兒的家長偷了煨罐后,希望被偷人家因失了煨罐而尋找或咒罵,罵得越厲害,孩子長得越旺盛,不罵反而不好。被偷人家明知此事,習慣上也做寫象征性的尋找和咒罵作結。這樣的孩子就叫“大罐”、“小罐”、“罐成”、“罐住”。有的孩子的衣胞埋在三岔路口任四面八方的行人踩踏,小名就叫“大路”、“路生”或“大踩”、“小踩”。
有的孩子出生后用鐵鍋罩一下,俗叫“卡”,卡過孩子的鍋就不能再用來做飯,要把鍋從屋前越頂扔到屋后,鍋摔得越碎月好,代表貴人的運氣能撐破鐵,這樣的孩子小名就叫“鍋卡”、“卡住”、“鐵成”、“鐵住”、“鐵頭”、“鐵蛋”。
孩子出生后,在鼻子的中隔上穿個孔,準備在滿月時戴上小環,俗叫“鼻拘”,拘諧音駒,這是拴小牛的辦法,小名就叫“大駒”、“小駒”、“大牛”、“小牛”。
前幾胎沒有“抓住”(成活)的產婦,把新生兒的左小手指咬一節吞下肚,還必須吞咽時不惡心,孩子就能成活,小名叫“大咬”、“小咬”、“咬成”、“咬住”。
有人家在埋衣胞的罐子里放進一些黑叫驢的毛(因為驢的生命力很強),再放一些炒熟的蕃谷,小谷或菜籽等,叫做“衣胞帶熟谷,能活九十六”,孩子的小名就叫“大驢”、“小驢”、“黑叫驢”、“大谷”、“小谷”、“谷成”、“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