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
分布地區(qū)
河南河內郡,陜西扶風郡,陜西武功郡。
歷史來源
「蘇」源出
1.「蘇」出自「己」姓。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武王時,司寇忿生,受封于蘇國,后遷于溫,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國被狄族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氏。2. 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拔略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蘇」氏。
得姓始祖
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國,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后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后又封于蘇(一說其子封于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蘇國,后忿生遷都于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并尊昆吾為其始祖。
遷徙分布
蘇姓發(fā)祥于河南溫縣,后西周被犬戎所滅,周天子遷都洛陽,史稱東周,蘇姓為官者隨之遷徙洛陽,并在當地形成望族。春秋時蘇從入楚仕莊王,而有蘇姓定居于兩湖一帶。漢武帝時,因蘇建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治所在今陜西省咸陽市西北)侯,此后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漢末群雄割據,有蘇姓一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北方連年戰(zhàn)亂,烽火連天,蘇姓也隨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江南各地。蘇建十二世孫蘇則為曹魏東平(今屬山東省)相,而居山東。隋朝時蘇則三子蘇遁之八世孫蘇威因忠諫而為隋煬帝除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為光州固始蘇姓。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到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后贈上將軍、武安侯,葬于同安縣,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蘇威長子蘇光誼的子孫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一帶,次子蘇光謂的子孫分布于莆田一帶,三子蘇光誨的子孫仍居同安,而早期遷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帶的蘇姓被稱為梅山蠻,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章惇平定梅山蠻,殺戮過甚,蘇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兩廣、云南一帶,也有逃到越南、老撾、泰國的北部山區(qū)。蘆山堂的蘇姓因仕宦在南宋時散居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閩入粵。蘇姓入臺始于宋、明時蘇姓入臺,其因有二:一隨鄭成功收復臺灣,二是逃荒謀生。此期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蘇姓則有飄洋過海,僑居海外者。滿清時,蘇姓人已廣布全國。如今,蘇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省為多,廣東省的蘇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蘇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蘇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七。
堂號
蘆山堂:北宋的時候,蘇頌(蘆山4世)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天文鐘水運氣象臺,集觀測天體、演示圖象與自動報時于體,比歐洲人發(fā)明的時鐘表早了600年,被譽為中國時鐘的祖師。蘇姓以“蘆山”為堂號。此外,蘇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風堂”、“藍田堂”、“洛陽堂”、“白玉堂”、“路陽堂”、“嵋山堂”等堂號。
家族名人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
蘇軾:(1038~1101) 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為蘇洵長子。詩、詞、文、書、畫均有名,為文雄渾奔放,詩亦清疏雋逸,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安石,被連貶數州。在黃州時,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讀學士。卒謚文忠。著有東坡集、東坡詞等。
蘇轍:(1039年-1112年)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蘇轍是散文家,為文以策論見長,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
蘇步青:(1902.9.23-2003.3.17),原名蘇尚龍。浙江省平陽縣人。著名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