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吉兇學說,是華夏民族總結的生活經驗,不是一個迷信的帽子就可以否定的,是無數代人營造、蓋房的經驗總結,是華夏文化的精髓。但是如何精準測定方向,華夏先民經歷了無數曲折,總結了無數辦法。
1、日影確定地理子午
中國是文明古國,很早就會測定方位方面。
土圭如何測定地理方位
(1)、土圭法詩經的有關章節反映了當時人們就會利用日影確定地理子午方向,即日影法(土圭法)。縱觀歷史文獻,古代的建筑工程定向,從古到宋代,基本上都是用土圭法求地理子午。
(2)、《葬書》介紹土圭法郭璞《葬書》就明確記載:土圭(guī)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遐邇(xiá ěr])。意思就是用土圭測定其方位,用玉做的尺子,度量其地理的遠近。遐原意為遠,邇原意為近。
(3)、土圭的用法土圭,先秦時期的計時、定方位的儀器,其原理是:直立的地上的桿子用以觀察太陽光投射的桿影,以表為圓心畫出一個圓圈,并將日出和日落時表影與四周相交的兩點記錄下來,便可以通過連接兩點的直線得到正東西的方向;線的中點,作垂線,就是正南和正北。
(4)、《詩經》記載的土圭定向夏商周三代時期,人們通過占卜選擇宮室基址,選定后,需要確定右心,當時大概是依靠揆日瞻星來測定的。
《詩·國風·定之方中》有云:定之于中,作于楚宮,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據解釋,定即定星,又叫營星,當豐歷十月的時候,此星在黃昏時分出現在天之正中,古人認為這時可以營建宮室。揆之于日,就是依靠日影測定東西南北方位,這實際上就是"土圭法"。
(5)、周朝時期的土圭定向
至周代,日影測方位應用更廣,《周禮》一書中多次提到土圭,如《夏官·司馬》說:
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影,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都。
土圭究竟如何使用,從《冬官·考工記下》的記載可以推知:
匠人建國,水地以懸,置槷以懸,視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陽。
水地以懸,就是觀察木桿的影子。
為規,就是以柱長為半徑、柱立處為圓心畫圓。
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就是測量日出、日入的影子。
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就是白天依據太陽的影子,晚上依據極星,以則定方位的正確性。可見,所謂土圭法,就是在水平的地中央豎柱,并通過懸繩使之垂直于地面,然后觀察太陽在日出與日落時柱子在水平地面上的投影,這兩個影子以柱為圓心、柱長為半徑所畫的圓的兩交點線即正東西方向,再參考正午時的柱影或夜晚極星的方位來校正。
地球表面處處被厚厚的磁場所包圍
2、地球磁場的存在
地球表面任何地方不論山地、平原、海洋、森林都存在著磁場,磁力線方向很穩定、很有規律。在距離地球表面十萬公里的高空都有明顯的磁力線(磁場)存在,阻止了大量的各種射線,保護地球生物的正常繁衍。
中國先民很早就發現了磁鐵可以吸鐵的時期,也發現磁物有南北特征,的后來一直試圖探索利用磁針指南。
指南車模型,應該是人為機械裝置,不具備自動指南的特征
3、指南車
據傳說,黃帝也急忙請來天上一位名叫旱魃的女神,施展法術,制止了風雨,才使得軍隊得以繼續前進。這時詭計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霧,霎時四野彌漫,使黃帝的軍隊迷失前進的方向。
當時在采石煉銅的過程中,發現過一種磁石,能將鐵吸住。當時風后看到天上的北斗星,斗轉而柄不轉,建議根據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一種會指方向的儀器。風后把它安裝在一輛戰車上,車上安裝了一個假人,伸手指著南方。然后告訴所有的軍隊,打仗時一旦被大霧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車上的假人指著什么方向,馬上就可辨認出東南西北。
指南車一說為傳說,沒有太大的現實可能,后世也沒有流傳開來,。黃帝戰蚩尤所用指南車及周公所作指南車,并非利用磁場指南,而是一套齒輪系統,通過人工操作,無論車子怎么轉向,車上木人所指方向保持不變。其實人的思維辨別后,操控指南車指南,這可能是裝神弄鬼的嫌疑。
司南模型,實際上司南的實物沒有出土過,現在的司南是1940年王振鐸,依據明嘉靖通津草堂本流傳下來的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所記載: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制造的
4、司南
在漢代,人們將當時用磁石做成勺狀,放于固定的方盤上,勺柄所指即南方,故稱司南。
司南除了刻有后天八卦符號以外,還刻有天干地支及二十八宿。八干、四卦、十二支就構成了后來羅盤中的二十四山。司南是羅盤的雛形,外形是方正的,周圍沒有360度刻度。由于磁針是個勺子,攜帶肯定不是很方便。
東漢王充在他的《論衡.是應篇》中曾說:“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這里的“地”,就是上圖中的底盤。從戰國、秦漢、六朝以至隋唐的古籍中,都有不少關于司南的記載。
但是現實中,勺狀司南與托盤的摩擦很大,在現實中也不大可能。建國后我國科學家試圖恢復一個真正的司南,一直沒有成功指向,就是因為摩擦太大,磁力不能克復摩擦力。
指南魚的模型,北宋仁宗軍事著作《武經總要》說:行軍的時候,如果遇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
5、指南魚與指南龜
(1)指南魚——北宋后來,民間老百姓常用薄鐵片剪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一點,像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上,魚片就能指南北。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當時人們把它當做游戲。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于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
(2)指南龜——明朝之前
在明朝之前,人們把鐵片磁化后做成烏龜形,烏龜腹中有支點。
6、指南針
(1)、早期簡易指南針——北宋
指南針的出現,文獻可查是在宋代,用水中浮針法、懸線法、碗邊法等,方法雖然簡陋,但對航海事業的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北宋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離記載了四種指南針裝置方法。
第一、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第二、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第三、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第四、縷懸法——在磁針中部涂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崇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
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2)、指南針——南宋
成書年代略晚于《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關于使用指南針最早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當時剛開始使用指南針,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后,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
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到了元代,指南針成了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
明代的航海羅盤,直徑8.5厘米,高3.5厘米
(3)、羅盤的出現
以后人們學會把指南針固定在方位盤里,制出了羅盤針。當時的羅盤還是水羅盤,即將磁針橫貫著燈芯浮在水面上。水羅盤在南宋時已得到普遍使用。
現在常見的旱羅經,是指南針傳到西方后,西方人又改造制作出來的。宋以后,在工程建筑活動中由于指南針的方便,不受天氣影響,而大大流行推廣開來,其中風水師的參與起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筆者推測指南針出現以前,羅盤就已經存在,只是沒有中間的指南針,外圈的24山已經早就出現了。古代的地理師傅,每到一低地,用日影定向法,確定了地理的子午,然后直接套進羅盤的子午線,可以格龍、立向、消砂納水了。
宋執羅盤俑(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陳益峰)
1985年5月,在江西臨川縣溫泉鄉莫源李村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朱濟南墓中出土了一大批陶俑,其中有一件題名“張仙人”的俑,高22.2厘米,手捧一件大羅盤,是古代風水先生的形象。此羅盤模型磁針裝置方法與宋代水浮針不同,其菱形針的中央有一明顯的圓孔,形象地表現出采用軸支承的結構。這說明指南針和旱羅盤出現之前,羅盤的24山圈層已經出現了。
后來西方的指南針技術傳入中國,地理師傅將磁針加入到羅盤中,形成的精今天的羅盤結構。
磁場南北極與地球地理南北極不重合
7、磁場與地球地理南北極,不重合
地球磁場的南北兩極與地球地理南北極(自轉軸極點),大致接近,又不完全重合。地磁軸與自轉軸存在11.5°的夾角。由于地球內部物質運動,地磁極位置一直在變動,有資料認為目前是以19公里/年在移動。下面是不同時期所測的磁極位置數據:
1961年 ,磁北極在:74°54′N 101′,磁南極在:W 70°S 148°E。
1970年:磁北極在: 76°N 101°,磁南極在:W 66°S 14°E。
1996年 :磁北極在:79°N 105°,磁南極在:W 647°S 138.6E。
倫敦 1580年磁北方向偏東11°度,1819年磁北方向偏西24°度,240年間移動了36°平均每年0.15°。
8、磁偏角
羅盤上所指的南北與地理南北略有差異。地球的北半球有磁南極,南半球有磁北極。磁場矢量大體上是由南方指向北方。磁子午面和地理子午面之間形成的夾角,稱為磁偏角。
磁偏角是北極與地理的正北方向之間的夾角,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之間的夾角。一般規矩是,如果磁北的指向,偏向正北方向以東稱東偏,偏向正北方向以西稱西偏。我國大面積的區域,是磁北西偏。
我國北宋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最早記載了地磁的南北極與地理的南北極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沈括的《夢溪筆談》提到: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說明指南針所指的南方,比地理南極稍微偏東。
磁偏角因不同的經度而有差異,風水上一般只討論磁北極,不使用地理北極,所以看地圖尋找磁北極,需要將地理北極需要換算成磁北極。一般來說緯度越高,也就是接近地球兩極,偏差越大。地球赤道一帶,磁偏角較小。
我國大部分地區為偏西,也就是磁北在地理北極之西,偏差范圍在一般是0~15度之間,東北地區略大,一般是大于6度,華北次之,一般是4~6度,,華中又次之,一般是2~4度,華南、西北、西南較小,一般是1~2度,新疆、西藏改為偏東。
9、我國部分地區磁偏角數據
我國部分地區的磁偏角度數
10、天地人三盤的歷史
羅盤24山分地盤、天盤和人盤三個圈層。地盤主要用于立向和格龍,天盤主要用于量度來水和去水,人盤主要用于撥砂。
天盤和人盤相對于地盤左右各錯開7.5度,以地盤為參照,順時針錯7.5度是天盤,逆時針錯7.5度是人盤。中針、正針、縫針彼此相差7.5度(半個字),相應地,中針和縫針正好相錯一個字(15度)。
天地人三盤
從風水學說方面分析,地理師傅發現了磁偏角的問題,所以創立了羅盤的外圈,也就是天盤縫針,據傳是晚唐風水大師楊筠松(jūn sōng)所定。但是這也可能是后世的風水師發明的,托名楊筠松。畢竟現在還沒有任何文字資料顯示唐朝就發現了磁偏角。
地盤正針反映磁極子午;天盤縫針,為楊公所創,反映的是日影子午,也就是地理子午;人盤中針,為賴公所創,這個中針是根據開禧宿度之天星二十八宿所創,人盤中針五行與開禧宿度一一對應,作為消砂之用。
也有人認為,人盤中針反映的是北極子午,也是天文子午,也就是以北極星為地球自轉軸所指位置,實際上北極子午,與地理子午僅差1度左右,并非中針。
11、三盤三針之應用
從古代的典籍和書籍來看,格龍多用地盤正針,消砂用人盤中針,納水用天盤縫針。大多典籍和風水師,立向多用地盤正針,明代十三陵,廖均卿使用三元理論為長陵立向,立癸山丁向,也是地盤正針立向。
但《地理五訣》、《地理原真》,則認為強調陽宅立向用內盤正針,陰宅立向用外盤縫針。筆者贊同地盤正針立向。
博白王氏蝦公墳的墓碑立向記錄(道光年間重修墓地正面)
很多墓碑會刻上所立坐向,也有會刻上風水師的名字。若僅僅標明是廿四山的哪個字及哪個分金,如“子山午向丙子丙午分金”、“癸山丁向庚子庚午分金”,還是不夠的,必須標明是天地人哪個盤,若加上廿八宿度數就更準確了。標準刻度記錄舉例如下,所立山向為:
內盤正針壬山丙向兼子午,辛亥辛巳分金,坐危宿十三度向張宿十五度。
內盤正針子山午向兼癸丁,庚子庚午分金,坐虛宿六度向星宿六度。
外盤縫針癸山定向兼子午,丙子丙午分金,坐女宿一度向柳宿三度。
12、借助奧維衛星地圖,精準測量坐向
在現代城市風水實踐中,對已經建成的房子,因為房子的鋼筋太多,鐵器太多,精準測出坐向的很難的。羅盤在城市中使用,量出的坐向與真實坐向偏差非常大,少則十幾度,多則三四十度都有。
下羅盤的時候,即使遠離建筑物,在樓房的大門外側向,城市中有大量的汽車,地下車庫等等,其中有大量的鐵器,磁針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磁北了。
現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借助奧維衛星地圖,這個軟件,自帶量角器,先查看房子的方向是南偏東或者偏西多少度,奧維地圖計算出的是地理的方向。因為磁偏角的存在,需要換算成羅盤的方向,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磁北西偏,所以都是順時針加上磁偏角度數即可。
關于如何具體操作,請詳細查看陳益峰師傅的文章:《城市風水實踐中,如何精準測量坐向》。
13、明代的長陵舉例理解磁偏角的意義,在于使用GOOGLE地圖或者普通尋找地磁方向。比如地圖所顯示的的正南正北時候,實際上用羅盤測出來的方向會有所偏差,風水以羅盤指針方向為立向依據。
比如北京地區看地圖很多房子是正南正北,因為北京地區的磁偏角大約是5.84度,所以實際上羅盤測出來的方向是,子山午向兼癸丁,坐虛宿四度向星宿四度。
以十三陵的長陵為例,風水師奏折說“長陵是艮亥脈作癸山丁向,卦例相合”。
實際地圖上測量出來是南偏西5.75度,正南為180度,180+5.75=185.75度,這是地理的向。北京地區的磁偏角大約是5.84度,則順時針加5.84度,185.75+5.84=191.59度,正好是羅盤測出來的癸山丁向,南偏西11.59度。
同理北京紫禁城在地圖上測量是北偏西2.25度,而磁偏角是北偏東5.84度,實際北京紫荊城的坐方是北偏東3.59度,向方是南偏西3.59度。
磁偏角與地理北極如何計算,請看陳益峰師傅的文章:《地理坐向與羅盤坐向如何換算》。